本帖最后由 一只小财喵 于 2022-9-8 14:00 编辑 昨天,00后老板“代扣工资尽孝 ”上了热搜,网友议论纷纷。一开始我还以为老板扣了员工工资去孝敬自己的父母。搞了半天是要扣一半工资打给父母,外加送个极有可能价格虚高的小罐茶礼盒。 于是中秋送礼话题又引起了一波热议。中秋时,大家聚着过一个温馨的节假日,放松一下平时紧张的心情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每年这个时候也都是正是婚丧嫁娶、庆生祝寿、新居落成等扎堆的日子,不少人节日还没到,已经在头疼“劫”怎么过了。 01中秋也是人情支出一大“劫”。 昨天身边的一个朋友找我大吐苦水,说这个月刚发的工资遇见一个中秋节马上见底,半个月前,他就开始为一份“中秋礼单”纠结。朋友和妻子都在一家民企工作,年初刚结婚的小两口如今迎来了新婚家庭的第一个重大节日。 “以前光棍的时候,中秋节最大的事情就是开车回家,现在有了家庭就得开始打点各种关系。”朋友说自己所需要打点的“关系”,主要是夫妻二人的朋友、同事、客户等等,而这就已经有十余份礼要送出。 “朋友间就是互相送送月饼,聚聚餐,花销还算可以承受,能称得上‘送礼’的主要是拜访客户、领导,除了月饼,还得有烟酒或者茶叶,动不动就得一两千元”。 “家里有一大帮亲戚,还有两个同学要结婚,回去又免不了一笔人情开销”虽然,夫妻两人月收加起来也有一万多,但是他说,中秋节中“人情支出”这一项就得“不吃不喝,一个月收入全搭上”。 我不禁感慨万千:现在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礼金也越来越高,动不动就要成百上千。看网上统计,大多数家庭每年人情支出都在12000到18000元之间,节假日成了“人情消费”的高峰期。 02人情支出成本日渐高涨。 一方面是人情名目数量变多。网上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从2018年至今,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在逐年上升。并且预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规模还将持续增长。 放到个人身上,今天朋友下了请帖或通知,不随个礼,总觉得不合适;节假日来临,往年都有送礼物,今年不送也不合适,也不能送的比去年差;碰到节假日,客户也要走访一下,维持一下关系;此外,家里长辈也更要一份心意…于是人情钱成了生活中一项硬性开支,且开支数量变多,人情消费在无形中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让不少的家庭背上了或多或少的“人情债”。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来,节日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这种商业化模式衍生的人情消费让不少人备感压力。不仅仅在于广告宣传推高攀比心理,送礼不能掉价儿,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更在于各种“礼品刺客”层出不穷,一样的东西换个包装马上身价倍增。 就拿月饼来说,作往年各种天价月饼事件就被频频点名,如今国家出台政策严管500元以上的月饼,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定价499元运费600元的月饼,请问你是从嫦娥手里发的货吗? 03了解自己的人情往来,要从记账做起。 平常在给亲戚送礼这件事上,我也算是比较理智的。但中秋送不送月饼这事,我也很犯难。不给爸妈和亲戚买些月饼,总是觉得这个节日缺了点啥;给他们买吧,又贵又甜又不爱吃,每年买的月饼,我妈都转手送人,我都可以想象出来我妈怪我乱花钱的情景了。 于是昨晚跟先生商量了关于中秋送礼这事,愉快的决定买蛋黄酥送亲戚和爸妈再加一些补品。挑的蛋黄酥,没有像月饼那么甜和腻,关键没有昂贵的包装费,一盒8个60元。 前段时间我妈说睡不好,于是这个时候就可以给爸妈买一些比较安神的补品和比较实用的干货,远比买月饼让他们开心。和先生商量妥之后,我就愉快的出去购物了。没有买月饼的今年,打开人情账本和去年中秋的礼品支出一对比,省了不少钱,但是礼品却丰富了很多。 除了送礼之外,我们决定带公婆和女儿出去玩一下,时间地点已定,攻略和预算都做好啦。有礼有聚,一千多搞定。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往来”无可厚非,但“礼”陷入了攀比和面子的漩涡,也就少了“情”的味道。而过度的人情消费,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当前国家积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以“情”为重,让“礼”回归本真,别让“人情债”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别把过节变成了过“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