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全网媒体都在转载这样一个新闻:5月新房价格下降12%。得出的依据是: 今年5月新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9878元/平方米,而2021年1-2月的11228元,由此得出了新房下降了12%的答案。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先说我的结论,这纯属偷换概念。 一、没玩没了的平均数据 新闻中提到的“新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没有官方数据发布。数据来源大概率是第三方房产平台,将主要城市的价格汇总并求平均值。 但是这样的均值,对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这样的动辄几万的城市,是否有参考价值?就以5月新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9878元/平方米为例,现实中可以在哪些城市可以买到新房? 简单地求出平均房价没有意义,做平均价格之间的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官方数据反证 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5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数据。 我所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增长2.6%。简单的理解是,今年比2021年5月的价格还贵2.6%。 而再查询2021年3-5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数据,分别是0.7%,0.6%,0.8%,每个月价格都在正增长。 说结论: 2022年5月同比数据增长(100%以上),2021年3-5月环比数据也大概率是增长的,诸如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对于这些城市的居民,新房价格下降12%对他们根本毫无参考,甚至还有点误导嫌疑。 最终,官方价格指数与所谓“新建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互相矛盾,你选择相信谁? 房产政策尚且是一城一策,房价自然也应该要看各城市的价格。笼统地听信了媒体的平均价格变化,对买房根本毫无帮助。 三、2022年能不能买房? 从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住户贷款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是近10年首次出现下跌。贷款意愿低迷,也反映了购房市场的不景气,价格下调也事实。 买房需要参考楼市政策,择机购买,但前提是对自身情况的了如指掌。 1、 有多少存款? 这个因素关乎首付款,直接影响到自己可购买的房屋价格范围。 以50万存款为例,按照目前各地最低30%首付要求,最多能买到160万总价的房子。总价确定后,剩下的就是位置和面积的权衡。位置好的市区,单价高,意味着面积可能少;想要面积多,只能外溢到城市外围,选择更低价格的区域。 另外,自己的存款平日勤于打理,理财、买房时都能减少自己四处找钱的慌乱。 2、 有多少固定收入? 这个因素,短期关乎自己贷款审批,长期关乎房屋月供。 目前商业银行审批额度的重要参考项就是固定收入。 假设每月稳定收入1万元,无其他负债的情况下,每月用于还贷的金额大致是5000-5500元。综合贷款时间和利率,最终能审批100万的额度。需要更多的额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稳定收入做保证,比如把父母加入还款人。 稳定收入也确保了每月正常回款。2021年的法拍房数量激增到160多万套,原因就出在没搞清楚自己的稳定收入和还款能力范围,盲目贷款,最终还不起只能被拍卖。 根据我的经验,固定收入不仅包括主业的工资、奖金收入。副业打卡收入,只要稳定也可视为固定收入。建议平时侧重可打卡的副业,并有计划地记录每月固定收入。待到申请贷款时,也可很轻松的找出流水时间。 3、 有多少资质? 这个因素,同样关乎自己的贷款资格和额度。 买房中最有用的资质当属公积金。目前许多城市对公积金贷款的要求逐步降低,通常只需要连续缴纳6个月公积金,就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如果今年有房计划而没有交过公积金,强烈建议未雨绸缪,先想办法缴足。 当然有些资质属于锦上添花:比如二胎以上家庭给更多的贷款额度。能满足更好,不能满足也无关紧要。 简而言之,买不买房不要轻信媒体在说什么,拿别人的数据并不意味着适用自己。日常做好自己数据的规划和记录,搞清楚自己的实力,未来做人生决定时才更从容不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