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晒单]

豆瓣8.6,“蛤蟆先生”为你揭秘:心理咨询是怎么进行的?

浏览:182 评论:3
2021-8-8 10:28:32 来自记账晒单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我在后台偶尔会收到一些读者的私信想让我给他们做心理咨询,不过在沟通之后,最后真正来做咨询的人就很少。

虽然近些年“心理咨询”这个词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人们听到它越来越多,对它的接受度也在提升。不过大部分人其实对于心理咨询还是不了解的,比如有的读者会问我,心理咨询怎样进行呢?保证能解决问题吗?我怎么知道咨询有没有效果?
通常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是简单地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近日,我看了一本书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向爱笑爱闹的蛤蟆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状态,一个人躲在自己的蛤蟆庄园里终日颓废,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就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于是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鼓起勇气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10次咨询中,逐渐找回信心与希望。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咨询中的那些倾听、共情、沟通技巧是如何运用的,以及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如何互动的,每一次的改变又是如何发生的。书中虽然涉及到一些专业词汇,但总体来说是通俗易懂的,因此对于想要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的人,特别适合去阅读。
在此,我分享书中涉及到的几个关于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咨询真正的来访者是谁?
蛤蟆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了苍鹭的咨询室。他等待着苍鹭告诉他应该做些什么,因为在他的想象里,朋友们一定已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给了苍鹭,而他已经准备好乖乖听话照做了。
苍鹭显然没有接蛤蟆的招,反问他:“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蛤蟆一时懵了,他不太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于是苍鹭进一步解释:“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谁困扰,谁咨询;谁痛苦,谁改变。

也就是只有来访者真正感到困扰和痛苦,并且有意愿寻求改变时,咨询关系才得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比如父母觉得孩子有问题,感到担心和害怕,送孩子来心理咨询,而实际上孩子自身并不觉得有什么困扰,那么这里需要调整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首先要接受咨询的,是父母。
所以,心理咨询是不能被强迫的,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寻求改变时,咨询才会生效。那些对家人、身边的朋友表示担忧,想要让他们接受心理咨询获得帮助的人,也许首先应该想一想:他们真的需要帮助吗?我这么迫切想要帮助他人,是不是我自己的某一些需求呢?

二、心理咨询保证能解决问题吗?
蛤蟆在苍鹭的解释下,明白自己需要负起责任,于是跟苍鹭约定了一个咨询计划。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苍鹭把蛤蟆送到门口,蛤蟆转身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心理咨询和其他我们购买的服务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我们不仅要花钱,还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得不到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保证。因为,咨询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来访者本身。咨询的过程不是咨询师告诉来访者要怎么怎么做,而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去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去觉察、看见一些以前未能看见的东西,然后鼓起勇气去选择,去负责,从而做出改变。
如果你期望付出一些咨询费用,就可以什么都不做,等着咨询师解决所有的问题,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好起来,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天方夜谭”,我想任何一个专业的咨询师都不会向来访者做这样的保证:只要你付多少钱,就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你碰上了承诺多少费用就能解决问题的咨询师,那么他大概率是个骗子。

三、怎样的咨询算是“有效”的呢?
也许你会问,咨询师不做出能解决问题的保证,那么我怎么知道咨询是否有效,又怎么知道我的钱有没有白花呢?
书中的蛤蟆从刚开始走进苍鹭咨询室时,情绪温度计只有2分到最后一次面谈情绪温度计到达9分、10分,这中间蛤蟆面对的周围环境、那些烦恼依然存在,而且未来也不会消失,只不过蛤蟆自身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他感到有信心去面对一切。
10次咨询改变的并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心的状态。归结起来,就有这么几个:

1、提高了对自身情绪的觉察能力
在咨询中,苍鹭总是会问蛤蟆一个问题:你感觉怎么样?刚开始蛤蟆甚至不能理解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在苍鹭的解释下,他明白了,但是却说不出自己的感受、感觉,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是和自己的身体是断联的。再到后来,能够很迅速地觉察自己的情绪感觉,并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对自身情绪觉察能力的提升过程。为什么我们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呢?因为这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通道。我们需要和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情绪做连接,并去理解它们。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
这样我们无法真正地去与他人做连接,在人际关系中就会碰到种种障碍。当我们的情绪觉察能力提升之后,我们不仅能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情商就会提升。
评估咨询是否有效,你可以问一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怎么样?我能迅速地触及到自己真实的内心吗?

2、从儿童状态到成人状态的改变
苍鹭在给蛤蟆做咨询的过程中,引导蛤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让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状态。
心理学中,人的内在会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以及父母状态。
儿童状态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人们在刚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快乐和深情、悲伤、愤怒、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成人状态的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书中的蛤蟆刚开始一直处在儿童状态中,他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基于童年时的一些感受体验,尤其是父亲给自己的影响。蛤蟆的父亲是非常严厉的,不苟言笑。蛤蟆在这种儿童状态下,就很容易把周围一些比自己年长或者权威的人士投射成自己的父亲,包括咨询师苍鹭。甚至对苍鹭产生很愤怒的情绪,这是“移情”在作用。
苍鹭带领蛤蟆一次又一次地探索、讨论之后,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模式,并选择以成人状态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三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三种状态,只不过需要区分清楚何时用什么样的状态。
3、选择“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于是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人生坐标,如下图:

我们从幼年起形成的信念,会影响我们从此之后的行为和幸福感,因为我们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生,而且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意识到了并下定决心要改变。
而当我们能选择“我好,你也好”这个信念时,意味着我们对周遭世界、人、事的理解多了一些角度和信任,不再是非黑即白。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承诺,并会为此做出努力,这就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过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诚意推荐!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