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羽语学理财 于 2021-7-21 20:49 编辑 人们对于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总是特别关注,而一旦名校生选择冷门、看似低端的工作,就被打上内卷、人才浪费的标签。在我看来,人才去传统行业,更像是一种降维打击。 降维打击说的是高能力的人才,去做低难度的事。于是,人们会有一种刻板印象,即杀鸡焉用牛刀?实际上,降维打击可以创造高优势,并不一定是种浪费。 比如大学教授教中学生,历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曾在昆明临时组成西南联大。当时国内顶级的学者、科学家,都汇聚在这所大学里。在国难时期,大师们既要解决生活难题,也要启蒙思想、传播文化,便在业余时间到当地中学兼职授课。受益的自然是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 各行各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有位企业家在采访中曾说:“困扰我们2个月的难题,技术人才2天就解决了。” 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是大材小用,似乎有点浪费,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升级换代。 1 成大事者,先干好小事 河南中烟的招聘录用名单数据显示,基础操作岗招收了135位高校生,其中30%为研究生。 不少人看到985高校毕业生做流水线工作,就为其感到惋惜。也有网友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烟厂钱多、事少、离家近,对名校生来说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人们认为流水线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简单、重复的劳动,但是大众的认知和实际情况常常会有偏差。 有从业者介绍,一线操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简单,一道工序要培训3个月到半年,能独立操作,并且考核良好,才能正式上岗。新的设备回来,也需要年轻人快速学习调试、维修。基础工作转岗后,也可以朝研发、维护、技术革新等方向发展。总的来说,高学历人才相比与普通工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从企业角度来说,招聘高学历人群的成本肯定是更大的,那为什么还要把高学历人才放到流水线上呢? 高学历人才的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他们更有可能推动技术的改革和行业发展。但是,企业的改革成本是高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先掌握好基本功,知道哪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哪些可以优化,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相对于学历,管理者更看重的是能力。如果说流水线是小事,那么先把小事做好了,管理者才敢委以重任。所以,一线的工作虽说是流水线,却也是新人学习、了解行业的必经之路。 2 人才创造新的行业模式 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猪肉哥陆步轩,一度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然而20年过去,他卖猪肉的年销售额早已做到18个亿。 还有清华毕业生应聘家政工作的新闻,也让网友觉得不值。但是,新闻通常只是一个噱头,名校生从事的实际上是家庭教师的工作,而非家政保姆。这类家庭教师服务于精英家庭,教授孩子多门外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等,月薪高达4万。 农业在大众看来,或许也不算是个好行当。但是多年前,正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技术改变了产量,终于让全国人民都能吃饱饭。 在更多人才下沉的情况下,很多行业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但是如果用旧的认知看待新事物,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表面。 3 内卷还是降维打击 如果高学历人才进入传统行业,增加了无效的竞争,却没有带来经济增长,那么可以说是内卷。但是,如果高学历人才开拓出了新的需求和发展路径,那么对其他竞争者来说,则是一种降维打击。 各行各业要发展,都需要人才。未来可能还会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发生的事,或许会更接近事实。 高学历人才做什么才不浪费?答案因人而异。事实上,不乏高学历人才被生活磨灭了斗志,失去进取心,埋没于人群。但是,总会有人冒出来,成为开拓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