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为“通才”而非“专才” 导语: 前段时间有一个考上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天才学霸自杀了,当时轰动了全网。 这个天才学霸叫张一得,他的成绩一直很优异,在高中的时候,就能拿下一年20万的奖学金。 不仅这样,他还以托福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了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 他的父亲老得是一位公司的高管,妻子在儿子1岁的时候,两个人离婚。 老得为了专心照顾儿子,辞去了全身心投入到了家庭中。 老得因记录儿子成长的瞬间红遍全网,还专门为一得的成长记录开了一间博物馆。 在育儿圈里,老得是众多父母追捧的对象,一得是众多父母想要的别人家的优秀儿子。 可是就这样的优秀和深深父爱,都没有留住一得。 《世界是最好的课堂》一书中,作者张华提到,要让孩子成为追求幸福的主人。这不正是做父母的你我最想要的吗? 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含义。 “幸福就是立足成为真实而完整的人,所谓真实而完整,简单来说,就是‘ 品行与美德至上’——品行重于能力,能力重于成绩。 张华老师给出的答案,说到了每一个父母的心坎里。 那么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追求幸福的人呢? 1.培养有特点的孩子 世界顶尖名校(哈佛、清华、耶鲁等学校)的学生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1.超半数学生中学时期每周的学习时间不超过30小时 2.超8成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社区服务上 3.近七成学生在高中担任过至少1个领导者角色 4.八成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驱力 5.社会科学成为新热门,艺术、人文比例8年来持续下跌 从以上几点看出,名校生的学习效率都很高,且有领导力,主动学习力,有社区服务精神,乐意帮助别人。 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所在。 我们都喜欢把国内的教育称为应试教育,尤其是一些小城市,即便正在向素质教育过渡,但是苦于过程的艰难和成绩竞争激烈,变化并不大——依然是成绩评估占首位。 而这些特征给父母的重点启发是,世界名校的人才评估体系并没有把成绩或者说是学术能力放在第一位,反而是有特点更重要。 对于有特点的解释,书中是这样写的:即是这名学生除了学业,有没有在某一领域拥有持续的热情、专长以体现他在某种领域的思维能力、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且知道自己是谁,以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换句话说,他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懂得自己要做什么。 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心愿,要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里有一句著名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那么何为完整的人?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全人,全人=好人+正直的公民+有用之人 前两者不用解释,而有用之人就是掌握特定既能,有一技之长,而且这是个可以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 谈到解决生存问题,那么就要求孩子们不能仅仅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社会实践的经验,两者结合才能称之为生存。 培养为通才的教育就是通识教育,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真正的通识教育,也并不是像现在父母不断的给孩子们报各种培训班,有一些知识是给孩子的能力打底的,如果涉及面广而没有重点,也并不能称之为通识教育。 真正的教育本身不是强制,而是发挥孩子自主的学习力和自驱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懂得选择,学会探索自己想要的,学会放弃自己不要的。 3.通识教育势不可挡 有条件的家庭都追崇送孩子出国留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际化教育的先进理念深入身心。 而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让我们也可以在国内实现国际化教育,那就是线上教育。 目前国际化教育的3大特征是中西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和本土化升级。 中西融合正是中外合作大学模式,这样在国内就可以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而较之出国留学,又更具备了“培养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目标。 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更是现代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呈现方式,不仅有线上授课,可以在家完成学习,还会有在同一国家、同一城市的线下活动规划。这样新式的方式都比较适合英语水平优秀、富有好奇心、创造力、领导力,勇于挑战新事物,有上进心,且适应能力超强的孩子。 本土化升级就是国内本土学校的升级。不管是国内名校,还是民办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水平都在不断的升级。 拿现在的五线城市的小学来讲,已经开始有了思维导图的练习,对国学的重视也提升了一个档次,还把阅读加入到了平时的考核行列。 从以上三个特征,你不难看出,不管是国际化教育还是国内教育,都在不断的升级,而想要孩子不掉队,家长的观念也要跟随趋势升级。 通识教育势不可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