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中观看了一个小视频,大概意思是主持人每个月收入达到13万的时候,现金流最好的时候却是最焦虑的时候(凡尔赛啊,我也要要入13万)。接着就说那时候他的收入虽高,却只来自于劳务收入,一旦停下,便没有收入。赚钱的姿势不对,真正决定我们焦不焦虑的,不是收入的高度,而是收入的结构。 如果我们月薪1万,全部来自于劳务收入,即主动收入,那就只能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工作,不能请假太久,不能病太久,否则就没有了收入。虽然说现在提倡“副业刚需”,给自己一个plan B,但如果你的副业也是多劳多得,一次性劳务收入的话,那也是容易焦虑的,毕竟不能停下啊 如果我们一万的月薪,一部分来自于主动性收入,一部分来自被动性收入,那我们就可以少焦虑一些。比如收租的房产,股息,债息,版权各种,如果能定期定量地回报于你,那我们就有了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当然,没用于出租的房产,或者买卖的股票基金,如果我们选择了卖出,这部分资本利得(一次性卖出得到的收益)虽不如现金流那么稳定,但至少也不需要你付出劳务才能得回报。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优化我们的收入结构,增加资产性的收入。财务自由(被动收入能够覆盖生活支出)的现金流:资产形成收入流入资产,负债,支出三块。在这种情况下,资产增加,负债减少,收入也越来越丰厚。当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达到财务自由的状态,但认知可以导向行动。 如何到了中年不焦虑呢,我们需要怎样优化自己的收入结构?尽可能多的把消费化支出转为资产性支出。如果你需要一辆代步车,10万的车和30万的车,作为代步刚需,如果你选了10万的,那就可以把省下的20万投资于资产,支出是支出了,但是资产性支出。 如果你想买一个名牌包包,忍住没买,把省下的钱放到资产支出里面。 如此日积月累,循环往复,你的资产越来越多,可以用来支出,还负债,甚至还有一部分回流至资产项。想想就觉得很美,焦虑也就减少了。 把消费性支出转变为资产性支出,增加资产性收入,优化收入结构。财务自由,我们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