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娘子 于 2021-4-28 16:15 编辑 和很多人一样,我从20多岁的时候就梦想自己有一天可以财务自由,即使不上班,也可以有大把的钱,我也一直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我花了10多年的时间,努力工作,学理财,学投资,终于实现了被动收入可以覆盖支出,甚至几倍于支出。但是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我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当你把财务自由当做自己的目标后,一旦你实现了这个目标,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快乐。消费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曾经充满热情的工作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了,甚至连赚钱都变得不再那么有动力了。 正巧在我比较迷茫的时候,我了解了FIRE运动。 FIRE(全称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最早起源于欧美,FIRE人群奉行先攒钱,后享受,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迅速攒够生活费的25倍,靠4%的利息生活,达到逃离“不开心”的工作,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FIRE和财务自由的区别在于,财务自由讲求被动收入大于支出,但是被动收入的来源是不确定的,它可以来源于投资收益、也可以来源于房租、版税、甚至是创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导致了人们没有办法对财务自由有一个定量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网上经常有人在讨论多少钱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另外财务自由认定的支出,也没有考虑到通胀的因素,可能你在今年财务自由了,但是明年通胀后,被动收入又无法覆盖支出了,所谓的财务自由只是针对某一个时间点存在的。 但是FIRE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FIRE人群的被动收入完全来源于投资收益,也就是攒够生活费的25倍,并靠4%的利息生活。为什么是4%呢,首先FIRE的概念是从欧美传入的,美国近100年的股票收益率是8%,提取4%用于日常消费,剩余4%对抗通胀,而美国的长期通胀率是低于3%的,所以事实上每年扣除通胀还有1%的增量,资产是会越来越多的。 中国近30年沪深300收益率是10%,而近几年的通胀率也在3%,所以从理论上FIRE在中国完全是可行的。 FIRE第二个特点是它适合大部分的人群。 谈到财务自由我们总觉得那是很大一笔钱,但是FIRE把人群分为四种: 1、瘦火(Lean FIRE):尽量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压缩开支,过着极简的生活。 2、肥火(Fat FIRE):在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物欲,投资理财获得较好的生活。 3、咖啡师火(Barita FIRE):辞去传统工作,但仍然从事某种形式的工作,以支付日常开支并存钱。 4、海岸火(Coast FIRE):已经攒了足够的钱,但仍然从事某种工作,这种工作多半处于兴趣或爱好。 可以看出,虽然FIRE和财务自由的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相比财务自由,FIRE的实用性更广,为各类人群都量身定制了一套适合自身的方案,即使是收入不高的人群,也可以通过控制欲望、过极简生活等方式实现。 最后一点区别,也是我个人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财务自由只是解决了经济上的自由,但并没有解决精神上的自由,它没有告诉你有了大把的时间去怎样利用,甚至很多人包括我只是把财务自由作为一个最终的目标。但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类在解决了物质需求后,是有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如果长期只停留在安全需求层面上,终有一天是无法满足的。 但是FIRE的理论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我们实现FIRE只是为了离开“不开心”的工作,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去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FIRE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可以通向更加美好生活的起点。 去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人生下半场,我愿做一个FIRE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