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辞心無痕 于 2021-4-23 11:18 编辑 前天和一年多未见面的同学阿军聊天,问起了他的近况,他的回复令我大吃一惊。我以为他还在县城里面当着小老板呢,没想到他居然破产了,现在在市区打工。 在和阿军的聊天中,我想起了另一个同学东子。他现在仍在广州,不同的是他有了自己的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些存款。 阿军和东子是在一个村子长大的,是小学同学,后来也都是在广州读的大专。为什么同是36岁的他们,却有着这么大的差距?让我们来看看他们这些年的经历,看看拉开同龄人的差距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吧。 01 毕业后阿军进入一家知名电器公司,当了一名技术工程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月薪在三千元左右,好在公司有宿舍,有食堂,这让他节省不少开支。 阿军每个月收到工资后,一半寄回家帮补家用,一半留给自己。他经常和一些朋友聚会,也学起了抽烟喝酒,所以攒不下钱。 一眨眼七年过去了,随着月薪的增加,阿军手上积攒了一笔钱。2013年阿军选择去邻省工作,为了往返便利,他买了一辆十多万元的车。 2017年阿军怀揣着一笔钱返回家乡,在小县城里开了一间店,卖电器和维修电器。因为没有创业经验,加上疫情的影响,2020年秋天他的店入不敷出,最终只能结业,多年来的积蓄就这样打了水漂。为了维持生计,阿军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02 毕业后的东子则进入了一家汽车生产公司,也当了一名技术工程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月薪也在三千元左右,公司有宿舍,有食堂,同样可以节省不少开支。 和阿军不同的是,东子家里条件好一点,不需要他的工资。他就强制自己每月定期存下两千元,留一千元作为生活费。 当阿军选择去邻省工作而购车的时候,东子还待在原公司。他拿出二十万元并和家人凑了点钱,在广州的郊区买了套一百多万的房子,贷款二十年,月供三千多元。 这些年东子一直待在广州,几年前已经换了一份工作。每月除去房贷和生活开支,剩下的钱用来投资增值。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会把钱存定期的小伙子了。听说他把剩下的钱分成三份,50%用来基金定投,30%用来买银行理财产品,20%买货币基金。这些年已经还了三十多万房贷,还存下将近三十万。 03 看完他们的经历,我发现他们的起点虽然差不多,却因为几个不同的选择,有了云泥之别。 ① 刚毕业时阿军只顾着眼前的生活,有多少花多少,没有为未来考虑,在我看来这种行为不可取。 相比之下东子早早就有存钱的意识,为日后做打算,我比较认同。 有这样一句话:你今天的生活状况,是由你以前的选择决定的,而你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未来的生活。 ② 阿军因工作变动而选择购置车辆真的是明智的选择吗?去邻省的交通方式有很多种,自己开车来回的路桥费、油费还有时间精力,算起来还不如坐飞机,坐高铁又快又舒服。而且买车之后养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初十几万元的车,几年之后就只值几万元了。 而东子选择贷款买房,短时间内会有一定的压力,却也给他带来积极工作的动力。随着时间流逝,月薪慢慢增加,房子慢慢增值,他的资产也会越来越多。 ③ 阿军做事情不够专注也不够坚持。他先是在广州工作,后来去了邻省,接着回到县城创业,变动太频繁了,根本没有积累到人脉和资源。 像东子专注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打造自己的职业圈,薪资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④ 阿军不是赚不到钱,而是不知道怎么打理钱,让钱生钱。他选择了创业赚钱这个快车道,却没想到这个能力圈外的事情风险这么大,竟让他多年的努力全部归零。 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认清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并乖乖地待在里面。 创业失败后阿军明白并接受了这样一个真相: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的,全世界也就只有那不到10%的人适合创业。既然自己不适合,那就及早止损,老老实实找份工作吧。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是像东子这样,踏踏实实工作,通过投资增值,攒钱买房买车的。 年少时觉得钱是俗物,等上了生活的战场才发现,在这场真刀真木仓的打斗中,钱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