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这个问题被送上了热搜。或许问“怎么办”在其次,发泄一下心中积压多年的委屈才是最主要的。 人们去回答怎么办,也或许是次要的,宣泄一下内心的同感才是主要的。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对父母们这种一碗水都端不平的行为做出过批判,所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但可惜,多年来“均”与“安”,都是很难得的。不过,“均”与“安”很多时候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许你眼中的不均、不平、不安、不忿,恰恰已是最好的安排。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一、孩子们在长辈跟前的时间长短不同。 小李家兄妹二人。小李的哥哥上完大学后留在了当地工作,距离家乡2000多公里,每年只有过年时回家一次。小李本人则嫁到了同村,婆家离娘家不过几百米,回娘家和回自己家一样方便,平时小李的父母没少给小李家的孩子们买零食、玩具、衣服什么的。 过年了,小李哥哥家的孩子得到了1000元压岁钱,小李家的孩子只有100元。 这种情况大约也没有什么可不平的吧,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味在里面,更多的只是爷爷奶奶对许久不能见一次面的孙辈的补偿而已。 二、每家孩子的数量不同。 这个也不难理解,以我自家的亲戚为例就成。 我二叔家有大堂哥和二妹妹两个孩子。大堂哥家只有一个孩子。二妹妹家却是生了3个孩子,再加上丈夫前妻生的,每年过年回娘家足足要带4个孩子回来。 二婶婶每年给大堂哥家的孩子1000元压岁钱,但是二妹妹家的孩子每人就只有200块。乍一看是5倍的差距,而实际上不过是1000和800的差距。 三、每家的经济状况不同。 十个手指都不一般长,何况是兄弟姐们。做父母往往都是偏疼他们心目中家里比较困难的那一个。总想着帮衬着过得不好的那个。 笔者自小压岁钱就没有姑姑家的弟弟多,也曾愤愤不平过一段时间。后来父亲和我说,姑姑工作的造纸厂倒闭了,姑姑成了下岗职工,但是你姑姑从小要强,你爷爷奶奶直接给她钱她肯定不会要,爷爷奶奶只能借着各种由头多给姑姑些钱。 听了这样的解释,笔者也就释然不少了。再不会一味地觉得爷爷奶奶是偏心弟弟,不喜欢我了。 四、一些特殊的年份、风俗。 例如,我们这边刚出生的孩子头一年过年见长辈,压岁钱总是要给的格外的多的。 还有12岁本命年的时候,不光要给压岁钱还要给买各种红颜色的衣服、饰品。近些年有的老人觉得或许自己的眼光孩子们不一定喜欢,也会多多的给成钱,让孩子们自己去买。 五、其它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理由。 小王家就曾闹出过一次乌龙。 有一年小王家孩子只得了爷爷奶奶给的1000元压岁钱。小王的大姑姐家的孩子却拿到了2000元。小王自是有些不平之感的。 可后来才知道,大姑姐年前给家里又是买米面油盐,又是买干货海鲜,还有烟酒糖茶……家里的年货大都是大姑姐置办的,花费何止1000块。直接给钱,大姑姐又不要,只能多给孩子一些,意思意思了。 知道了这些,想着自己回婆家只带了一张嘴,小王也由不平变成了惭愧。 清官难断家务事,看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到100和1000的对比,更不能直接上升到重男轻女的高度。也要稍稍换位思考一下,父母为什么这么做。 如果是遇到了樊胜美式的家庭,遇到了一味偏心的爹娘,那么自然可以敬而远之,划清界限。如果不是,那就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吧。毕竟,都是父母家人、兄弟姐妹,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 (上述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不需要您关注也不要您点赞,就希望能看到您的观点。只有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方能取长补短,思维得到提升,财富才会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