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最近对钱的渴望有点强烈,总是时不时的关注和钱有关的事件。 为了能多攒一点本金,少动用一点本金,我最近常常逛一个社区,特别是丧心病狂攒钱小组和抠门女性联合会小组,然后搭配这社畜买房共进会小组一起看,感觉特别有意思。 那些为了实现自己目标不管是攒下第一个十万五十万还是攒够房子的首付的人,真的是在方方面面约束自己。 比如双十一想买个一个什么东西,就会发布到小组中,题目一般为:求打醒,疯狂想买一个XXX。下面的回复罕见的一致,都是拍醒拍醒,还会从实用性、性价比各个方面做出分析。 之前网上有个热帖:你最穷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里面的答案五花八门,导致穷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每一种,除了心酸无奈,我还读出了面对暂时的困难依然客观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了有一点点的积蓄对抗以后的生活,每一个有长远规划的人都有一肚子的妙招和你分享。 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我觉得我现在就是最穷的时候,还着两套房的房贷,老公工资五年没动不说还开始降工资,导致他每个月上交的只有两千块钱,说实话两千块连我们自住房子的房贷都不够,人家除了流露出一点点不好意思之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孩子的吃喝拉撒上学,家里的房贷水电煤气取暖费人情往来,全凭一己之力在支撑。上周五几个高中同学聚在一起吃饭,有一个同学9月份辞职了,仅仅靠老公一个人的工资生活,两边大人都月月补贴。 关键是她老公月薪也不过三千块,我对她就这样辞职了一直不太理解,即使是领导事情多,但是上一休六、上一休二的工作也不算好找。 不过人家轻飘飘的说:“指着我这点钱,男的不养老婆孩子干嘛去?”,我就很羡慕,人家说的理直气壮,我却不想也不能这样想。 羡慕归羡慕,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关于怎样攒钱,怎样使自己有积蓄还能过的不至于那么惨,我觉得还是有几点可以分享的。 第一 避免商家陷阱 我之前一直提倡记账记账,其实就是想让大家摸清楚自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里,因为很多时候消费者对花费金额小的消费不太在意,而对花费金额较多的消费加以控制。但是结果往往是小钱花着花着就堆积成了大钱。不要“拿小钱不当钱”,也不要“花小钱如流水”。 比如前段时间我经常骑电单车,还买了折扣卡,觉得骑一次才一块钱挺便宜的,但是后来我一看账单,我的天呐我一天有时候就要骑个六七块钱,一个月加起来也不少了,赶紧把自己的电动车又退出来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平常感受到商家的一些小花招:比如一个商品售价360元,商家不会说“每年360元”,而说“每天只需1元,你就可以拥有XXX。” 这个时候我们就想一天才一块钱,买它买它!这样就掉入了商家陷阱。 第二 避免支付隔离现象 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开始的时候很坚定的不买不买,但是一旦破功或者说服自己对自己非常有用购买后却束之高阁。 这一观点在《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中也有过描述,即人们往往在开始消费时还能对比成本和收益,后来就渐渐忘了成本的存在了,因而产生了支付隔离现象,行为经济学家把这个称为支付贬值,它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健身俱乐部的年卡制度。 健身房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买了卡却从来不去健身的那些人,想想你有没有尘封的健身卡?那么你就是做贡献最大的那一个。 第三 警惕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这种效应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着一种珍惜的感情,让他们放弃所有品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对典型的例子是拆迁时的“钉子户”,觉得自己的房子价钱给少了,其实他们自己都知道,钱给的足够了,只是还想得到更多。 另外由于禀赋效应,人们要避免失去所拥有的东西,容易产生“安于现状情结”,害怕改变带来可能的损失。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轻。 其实成年人的自律、成年人的努力,往往是源自于现实,可这就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