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秋天的阳光520 于 2020-9-7 20:09 编辑 高分日剧《凪的新生活》,豆瓣评分8.8分。 女主角大岛凪,让人想起一个词——“便利贴女孩”,顾名思义,指的是安静本分,对人有求必应,存在感薄的就像一张纸的女孩。 剧的开头,小凪总是因为别人的要求忽略自己的需求。明明是同事的错,她却抢先承认背锅。工作中,她不敢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为了省钱,她带便当去公司,同事约吃午饭,因为怕被说“不合群”不好意思拒绝,吃饭过程中被嘲笑却不知如何还击。 可让小凪寒心的是,对别人尽心尽力的她,在晕倒后,没有一个人关心自己。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心中一凉。现实生活中,大岛凪绝对不是一个人。 你是不是也经常跟小凪一样, 1. 总是下意识地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2. 也会紧张迷茫,突然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 3. 总是觉得自己太善良、软弱,活得太累? 你会产生疑问,该怎么建立真正的自尊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职场里,生活中,获得尊重,不是要靠压抑自己的需求、时刻不停的工作,来获取认同感的。这样不仅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反而会把人累垮,我们要做的,是建立自尊感,真正成为自己。 01.好好休息—— 允许自己“游手好闲” 此前,B站出了一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网络上关于“前浪”和“后浪”的争论不断。从评论来看,许多“后浪”们并不认同B站的这一管鸡血。 要加油,要上进,要努力,要拼搏,似乎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年龄成为很紧迫的一道坎。20多岁的女性,会焦虑于家人的一次次耳提面命:再不抓紧,对象不好找了啊。年轻人自嘲为“社畜”,时刻担心,还没到35岁,就要被公司优化淘汰了。 除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本质上,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感变强了,自尊感变弱了。 对容易焦虑,无法停歇的人来说,不让自己超负荷运行,“休息”就是一项最重要的“技能”。 怎样减弱焦虑感,让生活更从容更幸福? 1. 放下对“不忙碌的人生”的负罪感。 2. 给自己留出“快乐独处”的时间。 只有忙起来才有意义吗?除了少数人,大部分“社畜”想必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大脑和身体也是需要休息的。据科学研究,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外加精神压抑,很可能引起中风脑梗、心肌缺氧、甲状腺结节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乳腺癌、抑郁症等疾病。“劳逸结合”才是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爆火?因为画面唯美,更因为迎合了都市人对慢节奏田园生活的向往。不管是发呆,还是玩玩拼图,给自己留一点独立的空间,把做“无用之事”的权利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吧。 每天都要给自己留出时间,哪怕是30分钟,在这段独立的时间里,你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只需要专注于自己。你可以静下来享受这段光阴,去远方,去想去的地方,比如留下过美好回忆的大学校园或周边一些风景好的散步路线。 心态转变后,身边的日常生活好像也没那么无趣。幸福感本就大都来源于小确幸。从小事中获得的动力,比想象中要大得多。我们无法真正做到“生活在别处”,但我们可以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享受一段“心在别处”的时间。 正如巴特勒说的:“人不像动物,人能领略出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享受生活。” 02.表达需求—— “自私”一些也无妨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鼓励无私的付出,歌颂奉献的伟大。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不好意思开口要求什么,总是把别人的需求至于自己的需要之前。她们害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会显得以自我为中心。 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看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什么都不说,难过辛苦一个人扛,时日一久,周围的人也会默认你没有情感需求,进而忽略你。你的付出也成了理所当然。 长期的付出如果没有相应的正面回馈,付出的人也会在心中产生不平衡感。满心的期待得不到满足,日子久了,心中的不满堆积。冷战继而被引发,导致恶性循环。 “偶尔“自私”一点也无妨;偶尔忘掉对方的期待也无妨;拒绝一次也无妨;有时候,被骂又有何妨!你一向和善。若因你一丁点儿的改变就背身离去的人,即便现在不走,将来也会离开。” 生活不是偶像剧,你不表达,对方很难靠意识流揣摩到你的需求。职场中,你不表达,就可能成为老是背锅却得不到回报的“老黄牛”;恋爱中,恋人们与其靠猜,不如直接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婚姻中,疲于应付的妈妈,也该多多与家人有效沟通,让老公参与家务与育儿,而不是一味大揽大包的同时,内心却疯狂吐槽。 高分韩剧《请回答1988》中,老二德善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一个。她在为姐姐庆生的时候爆发了,向爸妈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并哭得稀里哗啦。几天后,在她参加完奥运会举牌回到家后,爸爸到巷口接她,拿出来准备的蛋糕,第一次专门为她过了生日。 “我们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桥,到对方心里瞧一瞧,体会彼此什么才最重要,别再寂寞的拥抱。” 很多时候,并不是亲友们不关心我们,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未必是我们想要的。 不妨“自私”一点,说出你想要的。别忘记,“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03.成为自己 ——与期望和谐相处 畅销书《无声告白》中,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期望施加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父亲想要她做一个社交达人,母亲要求她热爱理科,有一天能成为医生,莉迪亚努力表现,讨父母欢心,然而太难了,她过得非常压抑。父母的高期望间接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 无论是外界的期望,还是对自身的期望,都是压力的起源。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案例,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因减肥得厌食症的人。 与大众的刻板印象不符的是,她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胖子,而只是对身材有着过分的执念,从而催生了减肥强迫症和焦虑感。 怎样与期望和谐相处,获得真正的平和? 第一步就是要“承认”。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挣扎,并非用一个简单的词“失望”,就能表达清楚。 “当你忙碌、疲惫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享受当下呢”,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人生最大的成功明明是幸福,你却偏偏在意别人的眼光、苛待自己。” 摘掉面具,扪心自问,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最在意的是什么?这阶段最想要的是什么? 例如,你的性格是进取型还是安稳型?是更想追求事业还是照顾家庭?这直接影响你的职业、恋爱、择偶等诸多选择,继而影响你的人生轨迹。 内心真正的渴求会不断推动你。如果你做不到对自己诚实,便容易陷入内耗。一味的迎合外界的标准,追求表面的繁华,你将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更提不上平和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也不懂自己的心啊。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甚至会自我欺骗。 有一个办法:“抽签”。听起来,这是个很唯心主义的办法,并无科学依据,但抽签让你明确对选择的第一印象,足以确认自己的真心。 如果想抽签,那么你最好在签上明确地标明具体的内容。比如在决定离职的时间时,你可以在纸条上记四种情况。 ①我想马上辞职。 ②工作3年后再离职。 ③希望干一辈子。 ④总有一天会离开,但不是现在。 打开纸条时你的第一反应就反映了你的真心,你会明了哪一种选择才是内心真实的倾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才不会放弃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04.尾声 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是群体性动物,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期待被认可”,是每个人内心最本真的愿望,而良好的自尊感,是活得洒脱的秘诀。 建立好的自尊感,虽然不能解决你职场上、生活中全部问题,但能为你补充许多心理能量。 想要幸福平和的生活,从善待自己、内心强大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