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小螃蟹历险记 拿什么来拯救你? 之前有一篇《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有多可怕?》的文章流传甚广。 走钢丝的中产阶级,依靠自己的打拼,赢得了生活条件的改善,但面对贷款及繁重家庭责任,只能靠消耗健康和精力卖命工作。 单引擎式家庭,只是突然失业,家庭已经无法承受由此带来了经济压力。如果是人突然走了呢? 现在猝死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了。 一旦家庭顶梁柱突然走了,家人的生活还能沿着原轨道继续前行么?妻子一个人能够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么? 房贷如何偿还?房子还能继续居住么?家人会不会因此流离失所? 孩子的补习班还能上么?私立学校和出国深造还能按计划进行么?会不会因此辍学? 老人如何赡养? 想到这,大家恐怕都要不寒而栗了吧。 人固有一死,且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我们突然走了,能给家人留下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讲讲,应对身故风险的工具——寿险,我把它叫做“生命的成全”。 寿险的定义和分类 啥意思呢? 就是说给某个人买了寿险,如果这个人死了,保险公司赔一笔钱,这叫“以死亡为给付条件”; 或者这个人到某一约定的时间点还活着,保险公司也给他一笔钱,这叫“以生存为给付条件”。 寿险是历史最悠久的人身保险,几经发展,目前有很多种类。 今天我们只聊一聊有身故责任的寿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生死两全险。 这三种寿险的主要区别是:保障时间长短和到期有无返还。 大白话说就是: 这辈子死了保险公司就赔钱的叫终身寿险; 只有在一定期限内死了保险公司才赔钱的叫定期寿险; 在一定期限内死了能赔钱、到期还活着能返还费用的叫生死两全险。 不同类型寿险的特点和适宜人群 定寿,一般可以选择保障1年、10年、20年、30年或者保至60岁、70岁。 如果在保险到期时人还活着,合同就结束了,已经缴纳的保费是不会返还的,相当于被消费掉了,所以定期寿险是消费型保险,突出的是保障。 我们都知道,除了幼儿期,人的死亡率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升的,所以人在60岁之前的死亡率并没有太高,相应地就导致定期寿险的费率是远低于终身寿险的。 换句话说,定期寿险非常的便宜,可以用很少的保费撬动非常高的保额,非常适合家庭责任重的工薪族。 以市面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例,30岁男,200万保额保到60岁,30年缴费,年保费只要3000刚出头;女性的话不到1700元。 人这一辈子最终的终点就是死亡,买终身寿险意味着保额一定会被赔付,肯定能拿到这笔钱。 而最终赔付的保额肯定是比缴纳的保费高,买保险时被保障的人越年轻,保额/保费的杠杆越高。 所以,终身寿险在保障身故风险的功能之上,其实是附加了长期储蓄和财富传承的作用。 由于终身寿险保费比较高,所以更适合高净值客户。 以市面性价比最高的产品为例,30岁男,200万保额保终身,30年缴费,年保费要21400元;女性的话18400元。 和定期寿险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啊。 两全险,和定期寿险的可选期险比较接近,但由于到期要返还保费的一定比例(如100%、110%、130%),一般保障期险拉的比较长,如10年以上,缴费期也要求尽量短,这样保险公司才有足够的时间运作资金,把最终要返还的钱通过投资积攒出来。 同时,由于两全险需要在较短的时间(相对终身寿险而言)内回本,所以两全险缴纳的费率是非常高的。 以平安某款两全险为例,30岁男,200万保额保至60岁,20年缴费,60岁到期返133.4万元,年保费要50825.4元;女性的话48757.7元。 同样的保额,所花费的保费分别是:两全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 如何挑选寿险 由于寿险是一个一生最多只赔一次的保险,显而易见保险公司提供的日常服务对我们来说基本没机会用,那我们到底要关注什么呢? 寿险是一个很单纯的产品,花多少钱买多少保额,最后死了就赔付这一保额,没有什么弯弯绕。 所以买寿险,同样类型的产品,好坏只看一点,同样的保额哪个保费最便宜。 公司品牌都是浮云。 寿险通用的免责条款有三条: 在此基础上,免责条款越多,能赔付的情况越少,概率就越低。 有一些免责条款像是核爆炸、战争可能离我们比较远,有一些免责条款离我们就比较近,像我比较介意的下面这条: 爱开电三轮、骑电动车的朋友,如果车子是没有牌照或者你自己没有相关驾照的,就属于这一条款的除外情况,骑车期间发生事故身故是没法得到赔付的。 喝酒的朋友也要注意,买了含有这一免责条款的寿险,酒后一定要找代驾!!! 而且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是有这一条款的,想知道哪几款产品没有,请私我! 寿险的健康告知虽然没有医疗险和重疾险那么严苛,但是也还是需要询问告知的。 所以体检有异常的小伙伴,买寿险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健康告知询问的异常,找自己能通过的产品买啊。 一二线城市打拼的朋友,三四十岁普遍背负高额房贷,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重,很多寿险保额需求都超过300万了。 在满足前三个标准的同时,选购保险的时候尽量选择免体检额高的产品,避免因为超额而需要体检。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小螃蟹历险记,长期更新保险理念和测评,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