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问你大米从哪里来时,是时候打开这本书了!

浏览:116 评论:2
2019-4-1 09:38:26 来自生活资讯 来自PC [ 复制链接 ]
本帖最后由 璃烟 于 2019-4-1 09:39 编辑

种子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之所以把这套《种子的故事》拆分成三个部分,也正是因为故内容的丰富性,一本书实在装不下。

比如这本《种子的故事——发展篇》,就有条不紊地描述了种子的成长变迁史,既有逻辑又很有趣。

故事的开头,是主人公去了玉米地、又吃了大米联想起的果实和种子。接下来就给种子贴了第一张标签——食物。既然是食物,就会被食用。

而种子要变成被食用的果实,也是层层选拔得来的。比如在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等,都种植有大量原产的谷物、豆类和薯类植物,这些植物被当作主食食用,里面含有丰富的淀粉,能让人吃饱,有力气干活。

这些种子之所以能被发现过去的历史踪迹,正是因为古人喜欢将植物当作随葬品,就好像这些种子会跟着他们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服务。

书里详细描述了各大洲的主要作物,包括小河墓地遗址中的小麦、肥沃的新月地带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就生长着豌豆、鹰嘴豆等豆类和洋葱等蔬菜,甚至在非洲中北部种植着的非洲稻有3500年的历史,还包括中国、印度、东南亚和美洲中部等地区的传统作物。



当我们追寻到种子的过去以后,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这些种子是怎么变成现在的作物的呢?如果单靠简单的自然筛选,是无法选出人类满足的作物的。所以,这些种子自然是经过人类的特殊选择的。

比如我们现在流行的荞麦,它生长的特点是,开花的顺序是由下往上的顺序开放的,当上面的花开的时候,下面的花已经谢了结出了果实、并且开始往下掉了。人类劳作很辛苦、一株种子要长成果实也很难得,如果荞麦能够上面和下面同时结果,人类就省时省力很多了。所以,我们挑选的作物,就要筛选出那些果实不易脱落的品种。

听起来很有意思,刚刚说的是人类筛选的目标,那么人类是怎么筛选出来的呢?不同的种子会种出不同的果实来,有的果实长势差、有的果实产量少、有的果实味道不好,那么我们就会把那些长势好的、产量高的和味道好的一次次地反复筛选,将好种子留下来,慢慢地,独特的品种就被培养出来了,它们会一直生长、发育、繁殖,慢慢地变成地方特有品种,就像五常大米、安溪铁观音、陕西小米那样美名远扬。

如果一种植物无法被筛选出来,那么它就不会变成主要作物,所以最后,水稻、玉米、大豆就脱颖而出了。古时候的水稻结的穗中稻子数量只有20粒左右,现在的栽培水稻一般能结120粒。玉米的原始品种是墨西哥的“类蜀黍”个头很小,最多只结50~60个,可现在的地方品种结种量已经超过了300粒。番茄的祖先就更有趣了,结出的果实只有两个盛放种子的部位,种子个头大果肉少,但是现在番茄的种子变得很小,果肉则多得多。



用专业的话来说,人们对作物进行选种,就是通过鉴别作物的特征,挑选出下一年培育的作物种子,这个过程就叫做个体选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通过这个办法培养出了超级水稻,造福了中国人。

虽然我们如今吃到的各种各样的作物,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其他地方。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植物的原产地在哪里呢?全凭他们的姐妹群,也就是与这些作物非常相似的植物。

20世纪,一位苏联家农学家瓦维洛夫花了17年的时间,带着他的团队调查了180次,遍布全球65个国家,最后收集到的种子资料有25万件那么多,最后找到了全球的8个起源地。这些“作物起源中心”的栽培植物比其他地方的植物拥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另外,近缘野生种也大量生存在这些地方,所以,如果想要改良栽培植物,就要从这些“作物起源中心”中去收集。



我们这么需要植物,花了那么多力气去寻找它们的多样性可能,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种子的秘密,找到他们的设计图,想办法改变它,让它们可以更好地支撑未来人类的生活。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出符合人类需求的基因和品种,研究出了转基因产品,希望能够实现突破性进展,满足地球上日益增多的人类的需求。

种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财富,在城市的孩子离种子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让人类的未来认识、了解这些珍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全部评论 楼主直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下载客户端
随手记客户端 直接扫描下载 ios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