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来自海明威。 他说: “如果你足够幸运,年轻时候在巴黎居住过,那么此后无论你到哪里,巴黎都将一直跟着你。” 01 巴黎对于欧洲文人,就像圣城麦加对于虔诚教徒一样,是无论如何都想到达和停留的地方。 放到现在,媒体们天天贩卖焦虑,叫嚣逃离北上广。但对于在一二线城市漂泊又奋斗着的年轻人而言,一百次纠结离开又第一百零一次决定留下的原因,还不是心中始终认为“北上广深杭,是无论如何都想到达和停留的地方。” 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没有几个不想工作、生活在繁华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落户扎根。这里工作有更多机遇,有世界500强公司,有新产品发布会和各行牛人,还有更多乐子,有新开的电影院和潮店,各国料理和网红美食。 但大城市不是谁都能留下来,尤其是城市的核心城区。外地年轻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住房问题。虽然说国家购房政策一直对刚需倾斜,但身边的80后90后同辈大多数都未踏出“买”的一步。是否要买房,买哪里的房?再靓的崽也不得不考虑现实。 02 楼市杂谈中很喜欢用“刚需族”指代这些在大城市生活而未有房的年轻人。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如果一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不考虑在30岁之前结婚,那么这8年时间他就不属于刚需族。是否刚需,要看你“是否没套自己的房就不能好好生活下去了”。比如没房无法落户,没房无法结婚,没房子女无法上学。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房子是结婚标配。根据中国妇联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显示,80后、90后比其他代际结婚时间更晚,平均结婚年龄在29.6岁。而在教育程度更高,婚恋观念更开放的大城市,更多的人在30岁后结婚。 如果你自测2年内没有结婚买房需求的,那你就不算刚需族,还有等一等,看楼市变化的资本。相反你在2年内有结婚买房需求的,那你才是该密切关注楼市有所焦虑有所压力的人。 不是所有没买房的外地年轻人,都必须承受无房的焦虑。 哪些着急又渴望在大城市买房的年轻人,什么时候买房合适呢?还是要联系当下市场环境和政策来看。比如我们面前的2019年,近段时间多城下调房贷利率,一二线城市约有10%下降。 这对于真刚需来讲是及时雨啊。比如广州一套均价6万的房子,面积75方,贷款200万的话。按原本5.57%的贷款利率,每月要还11444元。 利率下掉10%后,每月要还10810。总数少了22.8万,每月减少634元的支出。 对于普通工薪族,着实是不小的一笔钱了。也就意味着,2019年是比较适合买房,尤其是对刚需很友好的一年。 第一个要不要买的问题解决了,就要想第二个问题——买哪里? 即使市场和政策再友好,刚需也不要杠杆加太多,步子迈太大。建议先把关注点放在“有”,就是解决刚需上。比如核心城区基本买不了新房,那就先拥有个旧的,买不了大的,就先买勉强够住的。解决了婚姻、就学、落户问题,再考虑品质。 等你有了房子,就能摆脱焦虑的刚需心理,成为有慢慢等资本的人了。成为有自住房的人后就完全不应该在看这套房的市场变化了,因为你是把房子当成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无论价格涨跌,你的日子都是照样过,该还的房贷也是照样还。关心楼市涨跌变动,那应该是投资客的事。 03 我很认同海明威的话,如果你年轻时候生活在一座城市,这座城市的气质就会跟随你的一生。 如果你生活在深圳,即使回到老家,你也是整条街最有奋斗气质的崽,或许能一眼看中县城连锁奶茶机遇,浑身都是创业者的狼性。 如果你生活在上海,或许会有更广阔的眼界,能成为看破老家某非法传销活动、带领群众亲戚识破线下理财陷阱的那个后辈。 我也很支持年轻人应该留在充满活力的大城市,如果不是有必须照顾父母这种羁绊的话,大城市能给我们带来广阔眼界和人生价值。没错,小城市的生活更安逸,但一个二三十岁这个能跑能玩精力充沛的大好年纪为什么要追求安逸,而不是更丰富的可能,更多彩的人生呢? 你年轻时居住的城市,无论是租房住还是买房住,这座城市带给你的坚韧磨练或美好体验,都将影响你的一生。 二三十岁的人,应该走最远的路,去最美的地方,看最壮丽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