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募基金行业有一个现象应该能引起基民的关注,那就是公募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了。 比如5月10日,信达澳银基金公司旗下的信达澳银鑫和债券基金(004835)发布公告称“本基金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本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5月19日,兴银基金公司旗下的兴银瑞福定开债基金(005605)发布公告称“本基金未能满足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相关数据显示,这两只基金是今年以来第9只和第10只募集失败的公募基金了。如果从去年4月首个嘉合睿金定开基金募集失败算起,目前募集失败的公募基金已经有17只了。 为什么现在公募基金会频频出现募集失败的情况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基金备案成立有需要那些条件。 一般来说,需要满足的条件为,在基金发行的三个月内,募集基金份额不少于2亿份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且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不能超过50%。 这也就是说,基金募集失败不是认购人数不到200人,就是募集资金不够,或者是单一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50%。 上述的这些条件,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那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去发行公募基金产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发行的基金产品没有特点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 道理不难理解。 试想一下,一只新发行的混合型基金,如何才能在将近3000多只同类型的混合型基金脱颖而出呢? 无非就是知名的基金公司(比如兴全基金、东方证券、中欧基金等)发行的,或者是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否者一只默默无名的混合型基金就很难从同类型的产品中脱颖而出。 因为目前的公募基金行业,不像若干年前,基民能够选的基金数量是不多的。从2014年开始,公募基金的发行门槛大幅降低,发行效率和产品数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所以基民现在选择的标的是很多的。 如果这时候,新发的基金与其他基金公司的产品没太大的差异(同质化严重),那么基民就没有必要去选没有业绩证明的新基金了。 看到这里,有些基民可能要问了,这种公募基金募集失败的现象,对我们基民有什么影响呢? 可以肯定的是,基金发行市场正在分化,走向成熟。 以前,基金公司最先关注的指标应该是基金规模。因为基金规模是与基金公司的利润是直接挂钩的,基金涨跌与基金公司的利润是关系不大的。 现在的话,这种仅仅关注基金规模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挑战。所以公募基金频频出现募集失败的话,会迫使基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变。 比如开发一些有特点的基金产品。例如像Smart Beta系列的指数基金,投资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的基金等。 总之,对基民而言,这是好事。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了公募基金募集失败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温馨提醒:本文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